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区内新设企业数量等方面,均保持了极为可观的增长势头,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浙江自贸试验区,仅2021年就新增制度创新成果174项,外贸进出口增长39.3%,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73.1%,探索发展的联动创新区更是成为全省开放发展的先行区。截至2021年7月,中国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在国家层面推出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详情]
自贸试验区既有贸易、投资、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共性试验任务,又有一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化试验任务,涉及领域广,基本事关所有部门 [详情]
自贸试验区内外向型产业集聚明显,新设外资企业占全市比重20%,吸引了全市超35%的外商直接投资。五年来,通过实施政策项目“双清单”管理,为好项目设计好制度,为好制度匹配好项目,9大板块外向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完善,重庆自贸试验区不断增强吸引高质量外资的“强磁场”。集聚全市超1/4的进出口企业,贡献了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 [详情]
自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以来,西安区域积极探索勇于担当,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改革首创性,提炼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西安经验。五年来,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含西咸新区)114.19平方公里的自贸创新热土上,外商投资越来越便利,企业设立经营更简捷、法治环境更优化、跨境贸易更加便捷、金融服务更加高效……以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人工智能、5G、现代物流、会议会展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在西安区域加速集聚。 [详情]
刘向东表示,比如成都市采取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很好地促进了中欧班列跨境运行的资金结转问题,采取的分布式共享模式实现银政互通,解决了资金流便捷流转的问题,更多的创新举措赋能消费中心城市,使成都更加国际化 [详情]
3月中旬,一票装有3.9吨已进境的国际中转货物与大连本地出口拼箱货物进行集拼后,在大窑湾港区顺利通关发往第三国,这标志着大连口岸首票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在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正式落地。启航的不仅是装箱复运的集装箱,更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迈出的崭新步伐。 [详情]
2017年4月,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肩负引领东北振兴的使命挂牌成立。五年来,沈阳自贸片区精耕细作改革“试验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在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结构调整和东北亚开放合作等领域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的“苗圃”枝繁叶茂,制度创新的“良种”不断播撒,为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详情]
沈阳综保区国际冷链产业园项目,由辽宁盛恒四方供应链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要布局冷链仓储区、食品研发加工中心、配送中心、商务服务区四大功能区,全面覆盖国际冷链全产业链配套,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园区 [详情]
创新赋能释放自贸区改革红利五年来,营口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自贸试验区,先后出台《营口片区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营口片区改革开放的实施意见》等,高起点谋划自贸区建设。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市场化导向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加快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开放创新,建立服务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低、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国际化营商环境。转型升级培育振兴发展新动能自贸区制度创新与高新区科技创新联动,深度融合发展。 [详情]
五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以创新引领为抓手,大胆探索实践,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沃土”、要素集聚的“磁场”。截至2022年2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新增市场主体37347家,注册企业15488家,其中外资企业185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186家。 [详情]